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系列成就之——社会事业成就辉煌
四川新闻网消息 甘孜州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几代甘孜人拼搏奋进的历史。70年来甘孜州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民政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陌上尘归去,栀子花开时”,甘孜以往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科技术水平低旧局面已悄然离去,现正以新的面貌隆重登场。新时代新思想,新模样,新变化,甘孜花已开,盛装待君来,“甘孜风采”整装待发。
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参保格局基本形成,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职工医疗补助、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补充,覆盖全州各类社会群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启动之初的8000人扩大到目前的104.93万人,参保率达到98.93%,全民医保格局已基本形成。
2019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征收额达到81,744.87万元,比启动之初增长了13.63倍。2019年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 1.15亿元,享受待遇人数达362,839人。2019年全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年征缴额已达到6.6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0.9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存5.46亿元。
甘孜州将136种国家谈判高值药品纳入报销范围,新增谈判药品平均价格降幅为60.7%,报销比例提高了10%。2019年甘孜州启动实施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首批将25个中选品种药品平均降幅66%,最高降幅达到98%。
科技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2019年末,全州共有农牧科技人员2304人。其中,高级职称173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中级职称293人,占比12.72%。有独立科研机构5个,职工305人。
截止2019年末,全州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278项。其中,1950至1990年40年间共获得科技成果159项;1991至2019年获得科技进步奖119项。建州70年来,特别是国家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甘孜州科技事业迅猛发展。2019年,中央、省、州科技经费投入达3734万元, 2019年建成“千里眼”—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川数据与应用中心甘孜分中心,有效支撑全州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抢险救灾、资源调查、环境保护、草原确权、精准扶贫等重大领域应用需求;2018、2019年,康定蓝逸、雪域俄色公司相继成功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结出硕果,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省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24个面积1万亩,引进新品种13个,推广新技术23个,开发新产品11个,示范带动52个贫困村987户贫困户3636人增收;建成“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19个,构建“互联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1万次,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收获“真金白银”。
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截止目前,甘孜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825家,比建州初增长1412.5倍;医疗机构床位数5381张,比建州初增长358.73倍;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775人,比建州初增长356.58倍。18个县(市)全部实现了乡乡有达标卫生院,1360个贫困村村村有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州建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医疗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结合甘孜地域特点,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进程,大力发展远程医疗,近年来,整合中央、省州和县(市)级各类资金1.05亿元,搭建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学、远程医疗协同管理平台等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农牧区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
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将健康扶贫作为卫生健康“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两保三救助三基金”等政策,实行财政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保障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救助比例从2016年的71.4%提高到96%,人均自付费用从2016年的2508元下降到2019年的140元,个人支付占比严格控制在5%以内,健康扶贫取得良好成效。
基本民生保障、社会公共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完善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今年1至7月已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5亿元。推动落实“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兜”住了最困难群体,“保”住了最基本生活,确保每一个贫困人口都不在小康路上掉队。目前,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767元/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507元/月。
养老服务明显提升,积极争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共5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社会福利院)30多个,建成了道孚县社会福利中心、乡城县中心敬老院等一批设计规范、设施齐全、功能齐备、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养老院,新增和改造养老床位4000多张,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7个,新增日间照料床位400多张,农村幸福院(老年活动中心)244个,全州养老机构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差到优的巨大转变。建立完善了养老机构责任保险、高龄老人津贴等制度,各类老年对象享受了改革发展成果。
文化事业硕果累累,广电事业成效显著,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甘孜州的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以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已从建州前的一无所有已发展到位列四川省第一。文化艺术创作推陈出新,全州荣获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达100余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康定国际情歌节”、“泸定红樱桃节”、“丹巴嘉绒风情节”“理塘仓央嘉措诗歌节”等传统文化节庆已成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亮点。
全州建成12个县(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和1个州级应急广播平台,2266 套广播村村响让“大喇叭”在村村寨寨响起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255个,全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82%和97.67%,基本形成了有线、无线、卫星、网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广播电视覆盖和服务体系。
全州A级景区达到67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6个,3A景区50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涉旅个体工商户和企业34232家,占全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总量的70%以上。接待设施5945家,客房17.83万间,床位26.76万张,含4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3家,星级乡村酒店154户,文化主题酒店12家,民宿达标户564户。
城乡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建立州、县、乡三级联动机制,实施就业扶贫挂图作战。统筹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量,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推送、开发公益岗位、劳务输出等方式,强力推进就业扶贫,共促进11664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实现贫困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45人,困难人员就业1437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430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10533 个,“9+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加大创业平台建设,全州共建设孵化基地9个,评选州级孵化基地4个,省级孵化基地1个。开展“民族地区群众职业培训行动”、“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广东援建培训项目”、“品牌培训”等专项行动。
加大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就业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建成全州325个乡镇就业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甘孜公共招聘网建设,发布就业创业政策、创业项目推介,通过四川“e就业”、甘孜公共招聘平台,推送915户企业19163个岗位。
教育事业实现持续、稳步、跨越发展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学校数从1950年的43所发展到目前的846所,增加了803所。在校生人数从1950的3227人发展到目前的23.47万人,增加了23.14万人。 专任教师人数从1950年的112人发展到目前的1.37万人,增加了1.36万人。2019年高考、中考录取率分别达90.3%、96.4%。
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公办免费学前教育办学体系基本形成。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31%,超过了省定学前教育入园率85%的目标。2019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8%;初中学生入学率98.78%;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以上。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增强。自2009年,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以来,全州共输送“9+3”免费中职学生18225人,已有14282人学成毕业,在校学生3943人。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弥补了甘孜州职业教育薄弱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