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霓裳新生记: 一把开启乡村文化宝库的“钥匙”
2025年08月07日 10:32:05 来源:甘孜日报
德达藏服饰文化博物馆及德巴图书馆。
位于四川炉霍县上罗科马镇,距县城约30公里的群山间,一座形似钥匙的洁白建筑引人注目。这栋2023年5月开放的德达藏服饰文化博物馆及德巴图书馆,旨在成为开启雪域文化宝库、转动乡村发展之门的巨型“钥匙”。其外墙采用类似布达拉宫的“牛奶墙”工艺,入口设计参考了图书馆的庄重风格,寓意此为“智慧之门”。而它所承载的使命,不仅是守护馆内两千余件珍贵藏族传统服饰,更在于抢救濒危文化、探索传统新生路径,并以文化为钥,启乡村之光之门。
深山寻珍: 与消逝赛跑的“钥匙”
跟随工作人员步入博物馆,一顶来自阿里、镶嵌着幽光流转的绿松石与嘎乌宝石的“别热”头饰,无声诉说着其不凡的价值与年代。这件耗资二十余万元收集到的年代最久珍品,入馆的背后,是一场“争分夺秒”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
“按照藏族传统习俗,老人离世时,生前的衣物常随葬火化。”博物馆研究员次召洛真,这位土生土长的炉霍汉子,从事藏服饰文化研究多年,深知传统面临的危机。据他介绍,随着“老物件”越来越少,附着其上的独特工艺、纹样密码,乃至承载的情感记忆,也随之面临灰飞烟灭。更严峻的是,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深谙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及其厚重文化底蕴的老艺人正日益稀少。“在九龙县,普米藏族的传统服饰我们只艰难寻获一两件,当地已无人日常穿着。”次召洛真的话,道出了文化断层的隐忧。
自2018年项目启动,次召洛真和他的团队便如同文化“拾荒者”,足迹遍及川、藏、青、甘、滇五省区的广袤涉藏地域。为了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他们常常跋涉千里。在得荣县徐龙乡,一件与省级非遗“觉央”(弹唱艺术)紧密相连的传统服饰令他们印象深刻:它由山羊皮、绵羊皮、氆氇等九种不同面料巧妙拼接而成。“每一种面料都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文化。”次召洛真解释,“整体寓意着各民族如兄弟般紧紧相拥。”面对两万多元的报价,团队没有丝毫犹豫:“材质或许并非顶级名贵,但它承载的文化密码无价。”
在传统服饰文化面临“人亡艺绝”与现存实物饱受虫蛀霉变侵蚀的双重夹击下,这支团队以数年之功,成功收集了2000余件服饰及生活用品。这座钥匙造型的建筑,首要功能便是守护这些从消逝边缘挽救回来、凝聚着雪域智慧与审美的服饰,为民族文化保存了珍贵样本。
转动“钥匙”:让文化瑰宝“说话”
将珍宝从消亡边缘抢救回来,仅仅是守护的开始。如何转动这把“钥匙”,让沉睡库房的古老瑰宝苏醒、发声,真正走入当代人的视野与心灵?德达博物馆展开了一场多维度的活化实践:
学术深耕:组建专门研究团队,深入五省涉藏地区,系统记录服饰的工艺、材质、款式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密码。目前,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炉霍服饰》《木雅服饰》等藏、汉、英三语出版物(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嘉绒地区和云南地区的藏服饰专著也在筹备中,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博物馆中设立智慧体验区,游客可通过数字化方式“穿戴”虚拟藏服饰,直观感受不同地区藏族服饰的独特形制与文化奥秘。
活态展演:自博物馆开馆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三届藏族服饰文化研讨会和两届高原民族服饰展演大赛。在服饰展演大赛中,舞台成为传统复原、现代创新与传世老物件交相辉映的活态秀场。刚刚结束的第二届高原民族服饰展演大赛线上曝光量超百万,康巴卫视海外频道同步直播,影响力辐射海内外。
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吴玲专程驱车前来考察后感叹:“专门展示藏族服饰的专题博物馆非常少见,这里的藏品丰富,志愿者讲解的专业度更是令人惊喜!”当年轻的本地解说员泽绒多吉为游客解读一件普兰“宣服(孔雀服)”上蜜蜡“温暖生命”的寓意时,文化的火种,已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悄然传递、生生不息。
“钥匙”驱动:开启文化振兴引擎
将如此规模的主题文化博物馆,建在常住人口仅2700余人的偏远小镇上罗科马,这看似“反常”的选址,恰好体现了项目的核心思路。项目志愿者李老师直言:“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文化资源,更应该成为滋养欠发达乡村的内生动力。”
这座由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投资3000余万元的这一公益项目,自始便肩负着以文化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使命。次召洛真观察到:“未来,人们会更向往宁静且富有文化底蕴的乡村。发展本土乡村文化是趋势。”这与四川省“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甘孜州“打造‘全域博物馆之州’”的文旅发展策略相契合。这座矗立于炉霍乡村的“钥匙”,致力于为相对欠发达地区开启文化繁荣与自主发展之门。
如何在坚持免费开放公益性的同时,维系长期运营?博物馆外一间小小的文创馆揭示了答案。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蕴含藏服饰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正逐步实现“以文养文”,反哺部分运营成本。
如今,德达藏服饰文化博物馆与德巴图书馆,已成为串联宗塔草原至炉霍县城旅游线路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增添了独特而亮丽的一笔。开馆至今,这把“钥匙”已直接为当地创造了十余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对于这里的家庭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往往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李老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文化赋能最接地气的成效。
德达藏服饰文化博物馆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文化保护,并非孤立的抢救,而是涵盖抢救保存、学术研究、创新活化、最终服务地方发展的持续过程。正如次召洛真在研究中感受到的:“研究越深入,越发现其内涵的丰富。” 炉霍乡村田野间的这把“钥匙”,正持续转动,努力开启由传统技艺编织的文化宝库,为乡村的未来探索一条融合文化传承与发展自信的道路。
2025贡嘎融媒践“四力”新闻采访行动第三团 文/图
编辑:刘亚宇
![]() |